中文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风帆战舰 > 第四十八章 宋应星

第四十八章 宋应星(第1 / 3页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郑成功上前一躬到底说道:“长庚先生,明严久仰先生大名,盼星星盼月亮,今日终于能见到先生,真那明严之大幸!”

郑成功如此大礼,原指望宋应星能感动到,立马纳头便拜,从此为自己效力。

可郑成功左等右等,都没有等到宋应星有什么回应,他偷偷往上一看,顿时大气。

只见宋应星双手放在背后,昂头看着屋顶,一脸不爽的样子。

但科学是最严谨的,最需要理性思考的。

古代手工业铁匠之类的,可以凭着经验和技巧创造出一个个奇迹。但没有多少知识的他们不能将自己的手艺归纳总结记录下来。

而一般的文人要不就对“农工商”鄙视,不愿意去了解。

要不就是对“农工商”不了解,根本不能归纳总觉这些技术经验。

没有文字的记载,只凭着经验和记忆,一旦出现了意外,手艺也就随之失传了。

有着这些人的帮忙治理,郑成功总算从繁琐的政务中脱身。

郑成功回到同安临时庭院,听到自己一直渴望的宋应星已经被自己的手下请来了。

郑成功顿时大喜,跑着冲进府内,一看到一个有着山羊须,六十多岁的陌生老人时,知道眼前的这个就是宋应星了。

老子的17世纪的百科全书终于有了,老子的火炮改良技术终于有希望了,老子打铁冶金技术终于能改进了……

不是说宋应星的物理水平有多高,郑成功更加看重的是他对技术经验的归纳总结。

而且没有文字的记载,根本不可能广泛传播,让更多人去知道了解这门技术。

牛顿说过:“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,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”

华夏的科学技术需要发展,就必须需要有人去归纳总觉这些前人的技术经验,让后人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的更远。

而宋应星就是这样的文人,他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,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;他编写过天工开物,被誉为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“。

所以郑成功才会如此看重他,希望他能带领那些手工业铁匠们归纳总结火器制造、金属冶金锻炼的技术和经验,从而改进发展。

华夏古代那么先进的技术,很少能传承发展下来,一个原因是没有好的传承方式,另一个就是没有系统的归纳。

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感性大于理性,讲究随心而为。

兴致来了,可以为了见友人一面冒雪而来。

兴致没有了,都到他家门口了也可以立马返回,不见面了。

对于这种感性的心怀,吟诗作乐到是挺好的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