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笔趣阁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狼烟晚明 > 第52章 君子

第52章 君子(第2 / 4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正德有点懵:“先生们说得不太对吧?内监怎么能为全天下的事负责?管理国家的,不是你们么?譬如十个官员里,好的可能有三四个,坏事者往往十之六七。这个道理先生们不是昨天还给朕讲过吗?”

大明朝两百多年,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两个强势得无以复加的狠人时期,朝廷始终围绕着君权和枢权在博弈。也就是说,文官集团始终在与皇帝争夺对帝国的管理权。这个问题一直纠缠到明朝彻底覆亡。

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,集所有权力于自身,没问题。因为他狠啊!哪个不服就杀头,哪怕你真服,只要朱重八觉得你有可能不服,也杀!可是,其后世子孙则不然。没有了宰相,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便失去了缓冲的屏障——明朝以前,皇帝可以通过对宰相的控制影响文官集团,失去这道屏障,只能是自己站到前台赤膊上阵。明朝有内阁,首辅大学士有时候也确实有类似宰相的职能,不过,最关键的区别在于:首辅也好,次辅也好,内阁本身不像宰相一样是独立身份,他们本身就是文官集团的代表!

除非像嘉靖、万历那样彻底摆烂躺平,否则,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官僚集团的过程中,皇帝当然要找帮手,而这种架构下唯一可以选择的帮手,只能是宦官,也就是太监群体。

文官集团对此也是心知肚明,因此,他们一方面使尽浑身解数地拉拢、勾结近侍太监做内应,另一方面,也在无时无刻寻找一切机会,剪除大皇帝这边潜在的帮手。正德刚刚继承大统之际,文官集团便欺负小孩子不懂事(正德是年虚岁十六岁),向他最亲近的八个太监亮出了刀子。

正德当年大婚,找户部要四十万两银,户部出了三十万两。至于采办龙凤袍等事,文官集团直接驳回了正德一万两千张盐引(食盐销售许可证)的要求。

得派人去调查一下。

一番调查,刘公公懂了:原来那些屯田都被将领们私吞了啊!

顾佐没有直接告诉刘公公,而是引导他自己去查出来。如此一来,得罪武将们的事,便全是刘公公自己做下的!顾尚书自己则落一个“我尽力了”的好人名声。

刘公公以其一贯的大刀阔斧雷厉风行作风,派出大批人马,分赴各地,丈量田亩,要彻查军屯被侵占的情况。

换做你我是边将,对这位要收走大半家产的刘公公,是恨呢、是恨呢、还是恨呢?

以往,将盐引用于织造是通行做法。由户部发放盐引,由负责采办的太监卖给商人,所得银两用于支付织造费用。可是,盐引的发放必然会影响文官集团的利益:总数就那么多,给了你,我卖啥?盐业可是垄断经营——你懂的,只要是垄断经营,背后便一定有权力的影子!期间的利益输送链条,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。

文官集团准备借此给小皇帝来个下马威。于是,以可能夹带为由,只发放一半,另一半付给折价银(官方牌价,你懂的)。

一个初三同学年纪的正德哪里懂这些弯弯绕?自己去找内阁说理:“前朝历代天子都有如此成例在,为什么到朕这里突然就不行了呢?你们说可能夹带,那就加强监管去查啊!发现了不法情由该杀就杀该抓就抓,总不能因为可能有问题就全盘否定吧?照这个逻辑,你长了个丁丁就可能强奸,直接来一刀永除后患行么?朕亲自找你们说情,各位老师(几位主要官员从正德还是太子时就一直在做帝师,此时还是,每天下朝后还要看着小皇帝读书),总得给点面子吧?”

不给!

大皇帝我们跟您说哈,这世上就属太监最坏,您应该亲君子,嗯,就是我们;远小人,对,就是那帮死太监。事情都是被他们坏的!

终于,丈量屯田这个大坑,把权倾一时的刘公公摔了个粉身碎骨!

刘公公的身死名裂,其实是一种必然——因为:他是一个好人!

他全心全意付出忠诚的对象只有一个:明武宗正德皇帝——既是他从小带大的娃,又是他心中神坛上唯一的神。为了正德,更为了正德所代表的大明江山社稷百姓,他得罪了所有人。

所以,他必须死。

而且死得非常惨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